合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

申請學士學位論文格式與引用注釋規范

(試用)

一、 論文格式

(一) 論文構成

1. 封面

2. 題目、作者等信息頁

3. 致謝(英文,一級標題,字體三號)

4. 摘要(英文)(一般不超過300-500單詞,關鍵詞3?5個)

5. 摘要(中文)(與英文摘要對應)

6. 目錄(3、4、5、6項以小羅馬數字標頁碼,目錄內容字體小四號)

7. 正文(, body, )

8. 參考文獻 ( )

9. 附錄(有則提供)

(二) 論文正文字體、字號、引文、圖表與行距

1. 字體:英語用 New ;漢語用宋體。

2. 字號:標題一律用粗體();章的標題居中論文注釋怎么寫,與正文空兩行,每章要開新頁;其余標題靠左頂格,上下各空一行間距。一級標題(章標題):三號字體;二級標題:小三號字體;三級標題:四號字體;四級標題:小四號字體。正文字體大小:小四號字體。

3. 標題序號:文章總標題(小二號字體)

One …

1.1

1.1.1

1.1.1.1

2.1

2.1.1

4. 引文:少于四行的直接引文置于雙引號內;超過四行(包括四行)的引文要與正文隔開,上下各空一行,左邊縮進10個字母;如所引原文第一行有縮進,則該行在論文中再縮進三個字母的間距,即引文第一行縮進13個字符;字體小1號使用(即五號字體);行距為1。

5. 圖表:圖表應有與內容相符的明確標題;圖的標記以第二章圖一為例則為: 2?1 ,依此類推;表的標記以第二章表一為例則為: 2?1,依此類推。

6. 行距:除四行及以上引文行距為1外,全文為1.25倍或18磅。

二、 引文注釋規范

1. 注釋或引用分為文內注和文末參考文獻兩種形式。文內注置于圓括號內,緊跟在引用內容之后;應標出作者姓(名)和頁碼,之間不用標點,如( 120),若同一作者有多部著作引用,則應在作者姓后分別注出該著作出版年份,如,( 1998:76)、( 2002:104),等。若在文內已提供被引用者姓名,則只要將引文頁碼置于圓括號內。若引文文獻著者有同姓者,應提供其名的首字母。若著者為多位,可在第一位著者姓之后用“等等”( et al. ) ,也可提供所有著者姓,之間用逗號分隔。若著者為漢語姓氏,提供漢字全名,以免混淆。若引文頁碼有起止范圍,在起止頁碼之間用單橫線連接;若頁碼有兩個及以上,中間用逗號分隔。若引用為間接來源,則應第一引用者姓(名)前注出“轉引自”(qtd. in )字樣。

文內注示例:

some the and of the film ( 153-54, 171).

, in the New , to it as a “ and ” (108); and J. , in the of the of and , it as for with the (216).

The of ’s Ways of make a “ ” and “ ” ( et al. 100-30 ).(多位作者也可以注出所有著者姓,中間用逗號分隔。)

This work of and ( , vol. 2 ). (指所引用內容來自第2卷全卷,可以這樣加注,若引用內容來自某卷某部分,則如下例。)

the the of ’s The ( 2: 104-05 ).

若引用來自多部著作,則如下例:

In the of , and Asia on , tend to such as , , , , and John Cage ( 48-52;

104-39; 173-98 ).

間接引用注如下例:

that “it more to the of The than to out its ” (qtd. in 2: 104 ).

2. 文末參考文獻置于文尾,以冠之,一般要單獨開頁。參考文獻要將所有在文內引用或間接引用過的文獻按照先英文后中文再網絡的原則、依照著者(編者)姓首字母先后順序(中文文獻按照著(編)者姓漢語拼音首字母先后順序排列)一一排列出來。若同一位作者或編者有多部著作或編著,從第二部著作/編著起論文注釋怎么寫,可以省略姓名論文注釋怎么寫,而用三短橫代之。中文部分只提供原著為漢語的資料,凡譯著則盡可能找到原著來源,不主張提供譯著為引用依據;同理,不主張多引用中文原著或對出版等信息做隨意翻譯。

3. 參考文獻應提供的信息及順序為:作者或編者名、著作名或文章標題、(譯者名)、(出版地)、出版社名或期刊名、出版年份或 / 及期刊期數和論文起止頁碼。

4. 參考文獻英文部分標注規則為:作者或編者姓與名之間、出版社與出版年份之間用逗號分隔,出版地與出版社之間用冒號分隔,其余部分之間用句號分隔;著作名、雜志名用斜體,文章標題置于雙引號中間;編者姓后加“ed.”字樣,若有多個編者則用“eds.”字樣,譯者在姓后加“ .”字樣;若是網上資源,除按照一般要求提供相關信息外,還需要提供網址。中文部分標注規則為:多位著者/編著者之間用頓號分隔,著者/編者與著作名/文章標題之間用冒號分隔,出版地與出版社之間用冒號分隔,其余部分之間用逗號分隔,著作名和期刊名置于書名號中,論文標題置于雙引號之內。

5. 參考文獻中不用提供引文所在頁碼,但要提供引述論文在期刊上的起止頁碼。

英文參考文獻示例:

, R. C. & P. D.. “A View of in .” to . eds. P. C. , J. & D. E..

: CUP, 1988.

,

. “ .”

13. 4 (1981): 77-80.

, Homi K. The of . &

New York

: , 1994.

, . . Sir and the .

New York

: , 1967.

, . The of in

New York City

. , D. C. : for , 1966.

- - -. in the City. :

of

, 1972.

Le , John. “ and

.” of the Ages. ed. R. . 13 vols.

New York

: ’s, 1987.

, .

in a . : , 2002.

中文參考文獻示例:

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范燁:“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習者訓練’”,《外語界》,1999年第3期,第32-38頁。

劉意青:《的文學闡釋??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王佐良、何其莘:《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史》,王佐良、周玨良主編:《英國文學史》第2卷,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補充:

對于引用自網絡的文獻,夾注中格式為:(Net. n.),如:

“A is a the of a text’s from ” (Net. 2.).

參考文獻中格式為:

Net. 2. .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