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公比,ChatGPT至少在育兒上能說出一些
讓我和對方坦誠溝通、制定規(guī)劃、找到共同點、以及持續(xù)關注。
怎么說呢,這個答案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試問,面對一個沒有喪偶、類似“喪偶”的另一半,哪個媽媽沒有溝通過?大家從一開始的好言相勸、掏心掏肺、到后來的哀其不爭、最終只能變?yōu)榕瓪獠恍摇⑴鹬袩⑴l(fā)沖冠、河東獅吼。
如果溝通有用(主要指對方肯聽),還要吵架干嘛?對于不少育兒辛苦的媽媽來說,吵架就是我們的溝通,伴侶既然帶不好娃,那就當一個提供情緒價值的“出氣筒”吧。
讓我意料之外的回復是第二點:制定規(guī)劃——你們可以一起制定一個家庭時間表和規(guī)劃,確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和任務,享受家庭時光。
建議提的不錯。對于已經(jīng)被育兒累的精疲力盡的媽媽們來說,和伴侶一起坐下來算算時間、分分家務不失為解決之道。只是,我比較懷疑有多少伴侶能堅持執(zhí)行、更不要說執(zhí)行到位了。
美國有一個叫 Dunn的暢銷書作家,在孩子出生幾年后寫了一本書,名字就叫《如何能在有孩子后不恨老公》(How Not to Hate Your Kids)。
Dunn和丈夫都是自由撰稿人、作家,按理說能夠自由、靈活地支配自己的時間,倆人帶娃應該會比雙職工帶孩子有更多周旋的余地。
她也確實和老公溝通、制作了時間規(guī)劃,希望二人既能投入育兒、又能讓自己的工作不受太大的影響。結果呢?
有一次,她和某位知名影星約好了進行一小時的電話采訪。 Dunn提前備好了女兒的吃食、衣物、玩具,按照提前商量好的規(guī)劃把女兒交給老公,請他務必照顧女兒,丈夫滿口答應。
半小時后,三歲的女兒沖進臥室,一邊大喊著:“拉屎、拉屎、我要拉屎!”一邊奔向正在做電話采訪的她。 Dunn盡量用口型小聲示意女兒“去找爸爸!”,但屎尿不由人,女兒一邊跑、一邊拉了出來。
最后,她只好請求對方——一位曾獲得好萊塢最佳女演員提名的女影星——暫停一分鐘。她以最快的速度沖到客廳,卻看到老公正躺在沙發(fā)上玩手機,壓根沒有意識到女兒因為要大便已經(jīng)打斷了她采訪的事。
關于這道題的回復唯一讓我覺得欣慰又難過的一點是,它承認“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這說明,全世界很多女性都在受“喪偶”育兒的困擾;但善于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我們可以往積極方面想:你,不是一個人在難受。
經(jīng)典難題2:
一陪孩子輔導作業(yè)就生氣,怎么辦?
我問的第二道題是:一陪孩子輔導作業(yè)我就生氣,怎么辦?它的回答不能說和育兒書上的建議毫不相關,只能說是一模一樣:
讀過一些育兒書后,你會發(fā)現(xiàn)養(yǎng)娃的方法和開拖拉機異曲同工,都是按章辦事、“套路滿滿”,基本離不開管理情緒、理解孩子、傾聽對方、積極鼓勵、尋求幫助這五套操作。
可家長就是一種“道理都懂,但我就是很難做到”的生物。于是,對回復不太滿意的我繼續(xù)追問: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但我很難做到,你有更好的辦法嗎?
不負眾望,耐著性子繼續(xù)給我出謀劃策:
這次的回復讓我有點驚喜(雖然345這三點還是照搬原來答案),尤其是它讓我去尋找根本原因:思考一下為什么你會在孩子做作業(yè)時感到生氣或疲憊。是因為你的期望值過高,還是因為你的時間緊張,或者是因為你不喜歡這種任務?找到根本原因并加以解決,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應對這個問題。
說實話,育兒多年,已經(jīng)習慣了被“慣性”帶著走的家長,很少會靜下心來去思考“根本原因”。尤其是政策改來改去、資源越改越稀缺的時候,我們當家長的都像“猛虎撲食”一樣希望把有限的資源先緊緊拽在手里、用到孩子身上再說,根本顧不上思考根本。
于是我試著按照它說的思路去尋找解決辦法,我陪孩子寫作業(yè)感到生氣或疲憊的根本原因可能是:
因為我的期望值過高——一年級下學期了還要掰手指才能算清9-5=?的孩子,我哪里感有什么“高期望”,連提前學都不敢啊,就像溫故而打好基礎。所以這個原因不成立。
因為你的時間緊張——和很多職場媽媽要兼顧工作和家庭一樣,我的時間確實緊張;而且家里還個不到1歲的老二讓我身心俱疲。所以,解決辦法——用好娃他爹。
是因為你不喜歡這種任務——我承認,確實不喜歡陪娃學習。所以,解決辦法——用好娃他爹。
分析完根本原因后,我發(fā)現(xiàn)就避免我輔導作業(yè)生氣這個問題的根本解決辦法是:用好娃他爹。
好嘛,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一圈,又回到了第一個“喪偶”育兒的經(jīng)典難題。
經(jīng)典難題3:
大把投入的興趣班,娃不愛上了,要不要放棄?
最后,我問了一個讓家長們都心塞的問題:興趣班。
就舉個實際的例子:我們投入和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讓孩子學鋼琴,可是孩子越來越不喜歡練琴,但我們又做不到讓他不學,畢竟前期投入了那么多,請問現(xiàn)在怎么辦?
得到的又是毫無新意、枯燥乏味的回復:
于是我換了個問法,從鋼琴家郎朗的故事入手,希望能從套出一些有新意的答案。
真的是又紅又專的“端水大師”,它認可又不完全認可、否認又沒有完全否認郎朗父親在兒子成才道路上“嚴格、逼迫”的雞娃方式。
大家可以品一品這個回答:當你想逼孩子一把時,想到在你左耳邊說“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失去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和焦慮”。
副作用這么大,你得趕緊剎車啊。畢竟,沒有那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后沒能成為鋼琴家、卻把大筆錢交給心理醫(yī)生,對著別人喋喋不休控訴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不幸。
但當你剛說服自己收手、躺平、天注定時,又想到在你右耳邊絮叨:“他的父親的嚴格要求和逼迫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促進他音樂事業(yè)發(fā)展的作用”。怎么辦?我的孩子會不會就缺我這一推,萬一我要是心軟、懈怠了,人類藝術殿堂里將缺失一塊瑰寶啊。
其實,不只是練琴問題,任何家長在孩子成才道路上付出的時間、經(jīng)濟和精力我們難免會有比較、算計和過高的期待,這也算人之常情。在這個問題上,只能給出“教科書”式的參考答案,但作為家長我們明白如此正確但“照本宣科”式的育兒方法,家長很難把每一步都執(zhí)行到位、且確保我們培養(yǎng)出一個“正確”的孩子。
在面對親子沖突時,我很認同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在其著作《熱鍋上的家庭》里的表述,就是作為父母,我們很善于表現(xiàn)出“為人父母”的角色,卻鮮少表現(xiàn)出父母人性的一面,前者讓我們很少去談及自己和自己的感受。
如果父母想和長大成人的孩子有更人性化的關系,就該嘗試多去表現(xiàn)自己作為“人性”的一面,將自我更充分地表露出來,而不再做只是好像掌握著所有正確答案的訓導員。
告訴子女,我們和他們一樣也有懷疑、恐懼和問題,可以和孩子談論。如果孩子知道這些,他就更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他可以認同的東西,而不僅是看到他一味反抗的東西。
昨天兒子練完足球后回來跟我和他爸抱怨:好無聊,不想踢足球了。想到我們掏的鈔票、想到他爹辛苦上了一天班、到家后匆匆扒拉幾口飯就送兒子去體育館練習,兒子還不買賬的表情。我打算盡情展現(xiàn)一下自己人性的某一面:當初是你喊著要踢,我們完全沒有逼你,給你掏錢報了名、買了裝備、一周兩次花了時間接送,現(xiàn)在你說不玩了,這筆帳咱們是不是該算一下?
經(jīng)過我與的幾番人機互動下來,我發(fā)現(xiàn)它在面對育兒難題時有“三板斧”:讓你溝通、勸你想開、去尋求專業(yè)幫助。
脫口秀演員鳥鳥說,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參考答案都是略略略,但不同,在育兒難題上它能給你正確答案。只是這些正確答案,在養(yǎng)育人類后代這件大事上,更像是無比正確的廢話——它無法針對具體的情境和具體的人給出詳解。
不過這也比很多伴侶靠譜,至少不會像另一半一樣,開口問伴侶,一問全劇終。
你們覺得呢?
編輯丨羚羊,人類幼崽觀察家
題圖丨電影《塔利》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nèi)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wǎng)絡資源。如若本站內(nèi)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