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學到邯鄲學步這個成語,讀完典故一直不能理解,明明走路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怎么會因為模仿多了就連本身的技能都忘記?

現在想想果然是小孩子見識少、經歷少,對所學事物能知其然已經非常不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小時候的所學會在生活中的某一時刻突然被印證共情,產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通達之感,這也不失為一種知識帶給我們的后續樂趣。

最近我就在餐桌上發現了這種“后續樂趣”。

起因是家人聊天談起,為了健康也為了身材,一向追逐消費潮流的表姐“斥巨資”購入了某平臺的減肥全餐。與早年間流行的各種斷食套組(比如七日果蔬汁啦、莫柔米斷食法啦)相比,這個減肥全餐看起來至少像是正常人能吃的東西,有菜有肉有主食,只不過分量偏少,預包裝的操作也讓人疑心會有添加劑過多的問題。

這類產品的興起無非是踩中了幾個風口,一是減肥,二是健康,再來就是方便快捷不用自己下廚。

而在減肥這個領域,類似的“飲食方法”已經風行了不知多少年。

最早接觸的,現在一眼就能判斷不合理的就是“單一食物飲食法”,顧名思義,什么三日蘋果瘦身,七日瘦身湯,雞蛋黃瓜減肥法都屬于這一行列。人是標準的雜食動物,目前的研究也沒有表明世界上存在什么全營養素均衡的超級食物,因此這些飲食方式最多最多只能短期使用,長此以往肯定會引發營養失衡。

再接下來就是“哥本哈根飲食”、“生酮飲食”等看起來食物種類相對豐富的飲食法。但仔細分析還是能發現,這些飲食法大多是被包裝的低能量飲食或者排除了某種關鍵營養素的飲食方法,依舊有其不合理性與不可持續性。

然后我們跳出減肥的領域來看“養身區間”,什么醋泡黑豆、紅酒洋蔥簡直是成長之旅中不堪回首的生化武器。但比起多吃某樣食物更可怕的還是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飲食宣傳,多吃一口豆腐就要被提醒尿酸高,吃西葫蘆致癌,吃雞蛋又膽固醇高。好像原本為我們提供營養與熱量的食物突然間都變成了敵對分子,分分鐘等著被我們吃下肚然后伺機暗殺我們。

于是一邊是生理本能的進食需求,另一邊是五花八門的飲食指導。結果就是每天面對著吃什么的固定問題時越來越給不出答案,最后干脆陷入了擺爛狀態餐桌的餐怎么寫,甚至出現了面條配餃子配南瓜加紅燒土豆這種令人窒息的碳水盛宴。

那么好好吃一頓飯真的有那么困難嗎?怎么判斷自己的飲食是否合理呢?

我認為(強調這三個字代表只是個人觀點,不必參考,狗頭保命)可以按以下三點來判斷。第一,飲食中的各類營養素是否全面?比如今天的食物里有蔬菜、蛋白質、油脂、碳水嗎?第二,飲食中的各類營養素是否均衡?是不是各類食物都吃過了?有沒有某種食物吃太多?今天保持雜食性了嗎?第三,攝入熱量相同的前提下,是否選擇了營養密度更高的食物?比如一個蛋撻跟兩個大蘋果,是吃了蛋撻這種低營養的餐桌的餐怎么寫,還是蘋果這種高營養的?

基于上述三點的判斷下,再問問自己的身體吃得是否舒服。畢竟人雖然雜食但還是會存在不耐受食物,比如乳糖不耐、麩質不耐餐桌的餐怎么寫,在沒有經過正規檢查判斷的情況下,合理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也是非常好的判斷方式。可以日常記一下食物筆記,吃了以后不舒服的食物就用別的同類型食物替代掉,慢慢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

比如我這個消化功能不怎么給力的人,就完全吃不了什么雜豆飯,只能乖乖地吃得精細一點。

最后,希望我們家餐桌上的迷思能少一點,讓吃飯這件事回歸它本來自然又愉悅的面貌。

當然,要吃得干凈健康,祝福大家都跟食物和解,營養跟能量都滿滿。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