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宇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模型命名混亂沒規律,以至于打開后,好多人都不知道到底該用哪個模型來完成任務。

不過別慌,現在咱們有救了!

剛剛,大神卡帕西在上發布了一篇使用時的模型選擇指南。

簡明扼要,一看就懂——再也不用迷茫了,再也不用在各個模型之間反復橫跳試探了。

先簡單回顧一下前情提要:

一直以來,對自家模型的命名都很迷。

有GPT系列,先出了GPT-4.0,GPT-4.5,又回過頭來出了GPT-4.1;有o系列,既有o1、o3、o4,結果又有4o。

模型越來越多,選擇恐懼癥也越來越多——

簡單問題怕殺雞用牛刀,復雜任務又怕模型智商不夠……

這次,卡帕西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把“什么時候選什么模型”梳理了一遍。

一張圖解決選擇恐懼癥

一上來,卡帕西就明說,他知道很多人都還不知道o3、o4和4o各自的長處是什么。

他用大白話簡單介紹了一下它們的區別——

其中,o3是一個比4o更強的推理模型,絕對適合任何一個重要、復雜的任務。

如果你在專業環境中使用,但卻不選擇用o3,那你絕對ngmi(not make it)。

至于4o和o4,前者適合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中低難度的問題;o4目前只提供了mini形式,效果不如o3。

卡帕西小聲吐槽,“我也不懂為什么會在現在推出o4”。

接著,卡帕西又拿自己的日常使用場景作為展示,告訴大家啥時候該選哪個模型。

所有簡單的日常問題,選GPT-4o準沒錯。

比如問“哪些食物富含纖維”之類的問題,大家可以放心大膽用4o。使用時,卡帕西40%的場景都選用這個模型。

所有復雜困難或比較重要的問題,重要到你愿意等模型思考一會兒,那就選 o3吧!

卡帕西有40%的時間都用的是o3,模型可以較好地幫忙解決“幫我理解這個稅務問題”之類的活。

在敲代碼的時候,想讓模型幫忙完善或改進一下,GPT-4.1會是你的得力助手。

這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讓幫忙修改或完善代碼,而不是讓AI幫忙從頭編寫程序。

最后,當你想深入理解一件事,希望查看n多鏈接,并總結,最好的選項就是深度研究。

深度研究基于 o3打造,但我相信它并不直接等同于o3。

卡帕西在此處寫了個小tips:

請注意,深度研究不是讓你從模型菜單中選擇某個版本的模型,而是對話框中的一個選項開關。

如果你嫌記文字太麻煩,卡帕西還貼心附上了一張圖。

歡迎大家收藏,便于查詢使用~

評論區有人發了另一張圖(如下),簡而言之就是“圖快選4o,研究選o3,創作選4.5”。

卡帕西熱情點贊,說差不多就是這樣用的!

最后,卡帕西表示以上只是他在使用時總結出來的經驗。

事實上,根據不同的任務和研究興趣需要,、、、Grok和輪番上陣,有多位AI幫他打下手。

“選錯模型不會完蛋,放棄思考才會完蛋”

卡帕西的模型指南發布后,立馬進不少人的收藏夾(吃灰)。

有人調侃,這篇指南其實可以用一句話總結:

is all you need.

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充值成為Plus或者Pro會員,所以o4-mini和o4-mini-high還是不可或缺的模型選項。

很多網友留言分享了自己的使用心得,不少人和卡帕西的體驗有點不同:

我經常使用o4-mini!

親身感受它的效果幾乎和o3一樣好,而且速度要快得多。

面對和自己不一樣的心得分享,卡帕西直接回復表示,他會在選擇模型時進行首先進行一次「二選一」,因為二選一往往更簡單。

也就是說,先判斷這件事是重要的(并且自己愿意等待),還是不重要的(并且自己只想快速了解)。這基本上就決定了卡帕西會選擇用o3還是4o模型。

當然,評論區少不了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都什么年代了,為什么還要我親自選擇用那個模型,而不是模型根據我的需求自動調用呢???

但凡是個用戶,面對上這些名字各異、特長各異的模型,都得頭疼一會。

咱就是說,到底為啥把模型名字取得這么奇怪啊?

而且用戶一直吐槽,一直不改。

這回有人十分戲謔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有“不顧用戶死活”的資本——當PMF達成后,別的一切都無關緊要。

萬幸現在有了卡帕西的這份指南,用戶們在選擇模型時能少吃些苦頭了。

以及,就像一位開發者說的那樣:

和對話時選錯模型并不會導致ngmi,只有放棄思考才會完蛋。

AI工具可以拓展我們的思維和智能,但只有思考才能真正指明前進的方向。

參考鏈接:

:///

:///

:///

— 完 —

量子位 · 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