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好詞好句”本,怎么寫好作文?我經(jīng)常看到,一些孩子有這樣一個筆記本,專門用來抄好詞好句。 一天一天又一天,一段一段又一段,一本一本又一本。我說:“這其 實沒有什么用。”家長總是半信半疑地說:“啊?肯定還是有一些用的。” 我有個親戚的孩子,就抄寫過一本一本又一本,自己抄不了,家長代勞幫 著抄。最后語文也未見起色,高中一畢業(yè),就視作文為洪水猛獸,再也不 肯寫任何文章了。 當然,有的老師或家長還很體貼,似乎很科學(xué)地認為,光抄寫不行,還得運用。于是瓢潑大雨怎么寫,布置作文題之后,還把相關(guān)的詞語也給出一堆,讓孩子 們在作文里用上。 寫花就“百花盛開、爭奇斗艷、五彩繽紛、色色俱全”;寫旅行就“跋 山涉水、餐風(fēng)飲露、水送山迎、賞心悅目”。天氣不錯,就“風(fēng)和日麗”; 天氣不好,就“綿綿細雨”;雨越下越大,就“暴雨傾盆”;下得更厲害, 就“鋪天蓋地”。春天就“春風(fēng)拂面”,秋風(fēng)就“金風(fēng)送爽”,夏天就“涼 風(fēng)習(xí)習(xí)”,冬天就“寒風(fēng)凜冽”。到了湖邊,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 長天一色”;到了草原,就“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為什么一定要用上這些詞,是要追求語言的漂亮嗎?殊不知,過分依 賴現(xiàn)成的詞,其實是有害的,更是為一個成熟的寫作者所不取的。

作家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是這樣開頭的:“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 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 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 裂開口了??” ――這些語言,凌厲而有痛感,幾乎沒有什么成語,類似兒童的語言。 如果是老師,可能會很“體貼”地提供好現(xiàn)成的詞:“同學(xué)們,現(xiàn)在 要寫嚴冬了,描寫嚴冬有什么詞呢?有??” 好吧,如果蕭紅按照老師的建議,這樣寫開頭:“嚴冬來到,冰天雪 地、天寒地凍、滴水成冰、銀裝素裹??”還有什么個性嗎?還有什么看 頭嗎?這一堆毫無觀察感的詞,真是一個從小生活在北方的人寫出來的 所以說,沒有積累“好詞好句”怎么辦?我的建議是:一樣能寫,也許可以寫得更好。 不會用“傾盆大雨”“狂風(fēng)暴雨”“瓢潑大雨”“疾風(fēng)暴雨”“大雨滂沱”, 那就不用,作家老舍寫暴雨也沒有用,他是這樣寫的:“空中的水往下倒瓢潑大雨怎么寫, 地上的水到處流,成了灰暗昏黃的,有時又白亮亮的,一個水世界。” 當然,如果學(xué)生對“好詞好句”,特別是一些剛剛吸收的詞,有運用 的積極性,有強烈的表達需求,還是應(yīng)當鼓勵的。 寫作文時,一個五年級的小女孩,邊寫邊問:“演y的y,怎么寫?” 我給她在紙上寫了個“演藝”。她說不對,我說:“是三國‘演義’呀?” 她還是說不對。我看了她的那句話:“看到天上的銀河瓢潑大雨怎么寫,人們演 y出牛郎 織女的故事。”我明白了,她要用“演繹”這個詞。我大大表揚了她:“演 繹這個詞你都知道了?真了不起。”我不知道她是在什么地方接觸到這個 詞的,但是她用到了,并且用得恰當,那就很好。

免責(zé)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