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法庭辯論 AI律師的現實與未來
“
人工智能會對律師行業產生深遠沖擊,尤其在交通事故等標準化的案件中,機器人律師將有較大前景。
本文字數3973,閱讀時長約12分鐘
文|財經E法樊朔
編輯|郭麗琴
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法律行業也開始感受到沖擊。
繼一家全球知名律所使用法律人工智能機器人做律師助理,哥倫比亞的一名法官在全球首次運用 做出裁決,又有一家創業公司期望推動機器人律師合法出庭。
2月22日,一個“機器人律師”原定于這一天上庭幫助被告應對交通罰單。
“機器人律師”是位于美國的法律人工智能公司開發的聊天機器人。2023年1月初,的宣布,該公司開發的“機器人律師”將在2月參與一場有關交通罰單的庭審。這一“機器人律師”程序將在智能手機上運行,并實時收聽法庭辯論,再通過耳機告訴被告需要陳述的內容。據科技媒體New 報道,被告只會在法庭上說出“機器人律師”指示他們說的話。
消息一出,立刻引發全球業界討論。受訪的多位法律人士對財經E法指出chatgpt法庭辯論,此舉為“人工智能律師”博得了公眾的關注,但關鍵問題是,法院的訴訟輔助工具可以開放的范圍和程度有限。具體而言,美國部分州要求律師需獲得專業執照,“機器人律師”的代理會與州法律相沖突。此外,“機器人律師”需要對庭審錄音也將違反多個州的法律。
在各方壓力下,1月25日,的CEO約書亞·布勞德( )在推特宣布,將推遲“機器人律師”出庭的計劃。布勞德表示,有州律師公會的檢察官威脅稱,如果他將“機器人律師”帶入實體法庭,他將有可能面臨6個月的監禁。
面向未來,己任律師事務所律師何菁認為,技術可以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法律支持,相信未來法律人工智能會越來越多。
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上海市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陳吉棟則表示,法律AI的出現會對律師行業產生深遠沖擊,尤其在交通事故等標準化的案件中,機器人律師將有較大前景。
01
“機器人律師”的使用本身違法?
布勞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場庭審原計劃于2023年2月22日下午1點半在加利福尼亞州舉行,“機器人律師”將會為被告的超速罰單提出抗辯。
在庭審過程中,被告將戴上智能眼鏡,以便記錄法庭程序。同時,智能眼鏡上的一個小揚聲器可以向被告的耳朵口述回應。據科技媒體New 報道,被告只會在法庭上說出“機器人律師”指示他們說的話。
布勞德的目標并不局限于處理汽車罰單。1月9日,布勞德發布推特宣布,愿意向任何一位律師或個人支付100萬美元,希望他們可以在未來美國最高法院庭審中戴上耳機,通過重復機器人律師的話來進行法庭辯論。
但事實上,由于“機器人律師”需要在法庭使用電子設備,布勞德將其帶進最高法院的目標將很難實現。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禁止條例,任何類型的電子設備,包括筆記本電腦、照相機、錄像機、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等,在庭審中均被禁止使用。
而美國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對在民事和刑事庭審中使用視頻、音頻的規定各有不同。何菁告訴財經E法,美國部分州法院允許在訴訟程序中進行錄音,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州法院禁止使用錄音設備。
而在聯邦層面,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第53條規定,除了法律明確規定,法院不允許在法庭內對刑事庭審過程進行拍照或錄像。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趙雪曾撰文指出,每個聯邦上訴法院有權自行決定是否在上訴庭審中允許拍照、使用視頻或音頻設備,但前提是不違反法律、國家和地方規則以及美國司法會議可能通過的相關指引。
聯邦法院目前關于一審法院使用影音設備的規定為:法官可以批準在入籍或其他儀式性的庭審中,或者在其他類型的庭審中為滿足以下目的,在法庭或鄰近區域使用廣播、錄像、錄音或拍攝照片:(1)為了展示證據;(2)為了永久保存庭審錄像;(3)出于安全保障的目的;(4)為了司法行政的其他目標;(5)為了拍攝、錄制上訴辯論;(6)根據美國司法會議批準的試行方案規定的其他情形。
布勞德在推特上表示,有州律師公會的檢察官威脅稱,如果他將“機器人律師”帶入實體法庭,他將有可能面臨6個月的監禁。但布勞德并未透露具體是哪一個州的律師公會。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表示, 正在接受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在內的多個州律師協會的調查。
02
機器人“出庭辯論”引爭議
布勞德向媒體透露,為了應對法庭上的抗辯,使用的是GPT-J模型,這是一款于2021年由 的研究團隊發布的開源人工智能模型。這款模型與目前大火的所采用的模型類似,都采用了模型架構。
而對于公司其他不太敏感的應用,布朗德說他們使用了的模型。1月18日,布勞德在其上亦宣布,在谷歌瀏覽器推出了一個插件。這款插件可以幫助的用戶閱讀合同條款,為法律文書中不標準的地方做標記。
但布勞德表示,此前已經安排了一名被告在交通法庭的Zoom聽證會上使用了該公司的人工智能。與其讓被告自己大聲說出聊天機器人的輸出內容,布勞德正在考慮使用一個模仿人聲的人工智能工具,將模擬工作向前推進一步。
對于”機器人律師”,一個顯著的爭議在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上庭辯論的能力,“機器人律師”上庭是否會違反美國部分州關于律師執業的法律。
以加州為例,該州商業和職業法典 6126(a) 規定:“任何宣傳或宣稱自己有權執業的人,如果不是州律師公會的活躍成員,或當時未獲得法院授權,即屬犯罪。”
而根據得克薩斯州的法律規定,謊稱自己是律師是重罪。未獲得州執業資格或許可的人無法從事法律實踐,包括管理訴訟或程序,以及庭外提供的服務。
陳吉棟認為,在現階段,“機器人律師”的學習機制和算法還無法完全代替執業律師。但是它可以作為輔助工具,為律師提供更快速、準確的法律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支持,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陳吉棟告訴財經E法,目前人類還無法做到機器人律師的“可信”,比如可解釋性和透明度。其次,不同參與人在法庭上創造的具體情境,對于在特定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論證具有不可或缺性。此外,法律從事實認定到推導結論,是判斷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的情境化和具體化的過程,關系到法律情景化、具體化,尤其是在一些“疑難案件”,需要法官進行在某種程度上超過規范的利益衡量,難度更大。
對于“機器人律師”能否平衡法律和倫理,陳吉棟認為,目前的人工智能學習機制還依賴于數據和模型,依賴于特定案件的學習,所以人工智能有可能通過學習,實現對于特定情景下特定種類的原告或被告特定需求的滿足。但是,目前仍不清楚相關案件中情感、倫理的數據積累情況,所以很難確信機器人可以高效平衡人類的復雜情感和法規適用。
03
AI會顛覆法律行業嗎?
公開信息顯示,人工智能正在法律領域顯示出驚人的潛力。
社會科學研究網發布的一篇論文《GPT參加律師考試》顯示,研究者記錄了對 的 text--003 模型性能的實驗評估,這一模型通常稱為 GPT-3.5(即所采用的模型)。GPT-3.5 在完整的美國全國律師考試的多項選擇題中實現了 50.3% 的標題正確率,大大超過了 25% 的基線猜測率,并且在證據和侵權方面的通過率都很高。
于2015年創辦,起因是布勞德在大二時被開出了很多交通罰單,按照加州法律規定,被告可以寫信進行申辯,在理由充足的情況下罰單可以被撤銷。布勞德發現,這種模板式的工作很容易自動化。
官網也顯示,其業務是利用人工智能幫助消費者對抗大公司,并解決他們的問題,如應對停車罰單,對銀行費用上訴,以及起訴機器人騷擾電話。的目標是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使每個人都能獲得法律信息和自助服務。目前,該公司已經幫助超過30萬人解決了他們的問題。2016年chatgpt法庭辯論,布勞德曾向媒體表示,在紐約和倫敦共處理了25萬張交通罰單,其中16萬張勝訴,成功率超過60%。
此前,也有不少“法律機器人”承擔起了法律工作。
2023年1月,哥倫比亞的一名法官使用 做出裁決,這是全球首例在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器的幫助下做出法律決定。
根據一份日期為 2023 年 1 月 30 日的法庭文件,主持哥倫比亞卡塔赫納市第一巡回法院的法官加西亞表示,他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對案件提出法律問題,并將其答復納入他的裁決。
盡管外界有許多不同的聲音,但哥倫比亞最高法院法官奧克塔維歐·特杰歐還是對加西亞的做法表示贊賞。他指出,司法系統“應該充分利用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必須將AI視為一種幫助法官提高判斷力的工具。”
2016年5月,美國律師事務所 & 正式雇用了法律人工智能機器人ROSS作為律師助理。ROSS依靠IBM公司的人工智能系統沃森(),能夠在搜索數十億文檔后快速響應問題。ROSS在商業推出之前花了大約10個月的時間學習破產法。
2015年,劍橋大學的數學家開發了法律流程自動化和文件審查人工智能,它可以閱讀任何語言的文檔并形成概念性理解。 利用這種理解來擴大法律事務的范圍,從合同起草、談判和審查到調查等。目前, 被 60 個國家/地區的 500 多個客戶使用,包括所有四大咨詢公司、全球頂級律所和跨國組織。
這些案例也引發思考:人工智能有一天是否會真正代替律師?法律行業是否有可能被顛覆?
何菁表示,隨著各國法律服務費用的增加,很多中低收入群體無法找到律師或獲得法律支持。“既然技術可以提供法律支持,相信未來法律人工智能會越來越多。”何菁說。
何菁坦言,隨著問世,律師也會選擇一些類似工具輔助他們的工作。但在目前,由于人工智能的準確性存疑,他自己僅會用人工智能工具打磨文書的語言,核心信息還是會靠自己查詢。
陳吉棟表示,“機器人律師”僅僅是一種人工智能體(AI ),在目前的法律法規和可以想見的近景下,AI很難具有人格權。一個基本的理由是,沒有無主體的權利,權利的載體需要主體性,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AI很難具有主體性。“機器人律師”很難符合律師法對律師的要求chatgpt法庭辯論,不可能作為代理人出席法庭,但在法律允許下,可作為輔助。
對于人工智能是否會顛覆律師行業,陳吉棟認為,法律人工智能的出現會對律師行業出現深遠沖擊。比如,在交通事故等標準化的案件中,機器人律師將有較大前景。但在其他法律服務場景中,可能受沖擊的程度會有所不同。
“隨著技術進步,也許未來機器人律師能夠具備執業律師的能力。那時各國法律法規可能會發生改變,允許機器人律師上庭。”何菁說。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