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團隊國華說】“人工智能”話題作文應該怎么寫?
欄目主編:王濤 欄目主筆:喬國華
欄目內容
談古談今談語文,論文衡史話人生
欄目宣言
語文界的后學,教育界的晚輩,在中學和西學間求打通,在語言與文化間共思考。主張有一份證據說一份話,凡所考論,皆采“二西”之書,以供三隅之反。
“人工智能”話題作文應該怎么寫?
——以2024年新疆一模作文為例
去年可以說是人工智能大爆發的“元年”了。
無論是去年的橫空出世,還是今年sora的再次驚艷,人工智能已然成為全球熱度最高的話題之一。因此,也是2024備考必須要準備,要會寫的一類話題作文。
但是學生在這類作文的寫作上,寫的卻不怎么好,甚至還不如寫出來的水平。
比如以下這篇新疆剛剛考過的一模作文:
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席卷而來,對于人類來說,這既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空前嚴峻的挑戰。人工智能巨大的優勢是它強大的學習能力,目前 AI已經學習完了人類創造的所有知識并開始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而面對巨大的失業潮危機、AI 超級智能的失控可能等,人類除了建立相應的監控機制外,還要思考如何引導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有學者則認為未來人類更為重要的任務是激發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計劃性、情感性、想象力和審美力等。
作為青年,我們身處時代浪潮之中,你對此有怎樣的感觸和思考?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這個題目,與幾年高考流行的“一句話”作文相比,還是比較傳統的“大篇幅”材料作文,材料字數越多,給的提示就越多,暴露的命題人設題思維也多,所以寫作起來的抓手也多,因此其實并不難寫。
但是,據實際的閱卷現場來看,很多學生有寫科技的、有寫創新的、有寫時代青年應該如何發展的,就是不寫“人工智能”。
即使是寫“人工智能”的作文,往往也是浮于表面,看到“這既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空前嚴峻的挑戰”,就大寫特寫時代青年應該好好學習,抓住機遇,面對挑戰,寫到最后變成一篇“機遇與挑戰”的作文,而“機遇與挑戰”本身是一篇可以套任何概念的作文,改革開放、氣候變化、社會轉型……大多話題都可以套“機遇與挑戰”,“人工智能”反而被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這些問題總結起來其實都是一個問題,即學生對于“人工智能”概念的理解是不清楚不透徹的,所以才會在作文中“顧左右而言他”,什么都說就是不說人工智能。
那么應該如何引領學生去思考何謂“人工智能”呢?
我們還是看材料。
材料第一段分兩句,第一句為總說,第二句為分述,總說里最重要的一個詞是“人類”,這提醒考生思考這一問題,要展開“人類”的角度去思考,它不是“你”的問題,“我”的問題,甚至不是“中國人”的問題,而是全人類的問題,不是人工智能搶了你的,或者我的飯碗,而是全人類應該思考如何與人工智能共存。
然后我們看分述,分述有三個分號,各講一個內容。第一句話講人工智能的優勢,在這里最重要的人工智能的兩個能力:“強大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把人工智能和傳統的機器進行對比,學生要明白,現在的人工智能和傳統的機器不能同日而語,因為“強大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這是以前只有人類才具有的特殊能力,也是人類自詡為“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底氣。
但是這樣的底氣卻被人工智能擊的粉碎。從材料來看,首先,人類的學習能力在人工智能面前不值一提,畢竟“目前 AI已經學習完了人類創造的所有知識”,我想再勤學的人也不敢夸海口說已經學習完了人類創造的所有知識吧?而且以前機器,如計算機,只能說知識的儲存,而人工智能卻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這也是說人工智能是學習而不是儲存的原因之一,只有具備自主思考能力,才能說是學習,否則只是知識的儲存)
因此,學生在寫這篇作文的時候,首先得明白人工智能與人類,和之前機器與人類的關系完全不同,之前還是單純的“主客關系”,雖然我們以前也常說,如“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來說,即是機遇也是挑戰,但是核技術畢竟還只是“機器”的一種,還不具備智能,雖然對人類有威脅,但是核武器的按鈕還是按在人類的手里,人類不按,核彈就不會引爆。
但是人工智能則不同,其一經研制成功,對人類來說,其不僅僅是一個“工具”,而是在打造另一個“自我”,兩者之間,有著潛在的取代和被取代的關系,因此,題目才會說“巨大的失業潮危機”。
而失業潮,還只是表象的取代,畢竟之前工業革命的時候,由于機器導致失業也發生過類似砸毀機器的“盧德運動”,而真正的取代,是“AI 超級智能的失控可能”,因為作為智能,同樣有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講就已經具有取得了另一個的主體地位的可能,因此,與人類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講已經變成了“主主關系”,我們不能再以機器的角度去審視AI了。
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材料中說了“人類除了建立相應的監控機制外,還要思考如何引導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核彈可以監控,我們擔心核戰爭,完全可以把核彈的開關鎖在保險柜里,因為核彈是客體,是“物”。而人工智能就不能僅僅的理解為“物”,怎么與其和諧共處,讓人類和人工智能各司其職,各歸其位,或許才是人類和人工智能相處之道。
怎么相處呢?題目也給出思維導引:“有學者則認為未來人類更為重要的任務是激發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計劃性、情感性、想象力和審美力等”,人工智能雖然會思考,但是它還不會主動思考,還需要等待人類給出指令,需要人類給出計劃,而且人工智能學習的,都是已知的東西,對于“未知”的東西,它依舊無能為力,這是人類“想象力”的領域,此外,它對于只有人類能夠理解的東西,如何“情感”“美”,依然把握不住,因此,“身處時代浪潮之中”的青年,如果跟人工智能比學習能力,那就比錯了賽道,畢竟“目前 AI已經學習完了人類創造的所有知識”,去發展人類的特長,人工智能的短板,讓人類的歸人類,人工智能的歸人工智能,或許才是未來與“人工智能”的正確相處之道。
除了人工智能以外,還有什么必備話題作文,是我們2024備考必須要掌握的呢?我在今年開設了一個語文備考提分訓練營,目前課程已開三期,前兩期已經講完,第三期二輪復習春季班正在火熱進行中,好評如潮,課表如下:
課程為收費課程,感興趣的老師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工作人員微信了解報名:
考前如何迅速提升寫作水平,在考場上寫出高分作文呢?從學理上講,學生的作文能力、作文水平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考前基本成型,因此,再多寫幾篇作文,并不能讓學生寫作有一個本質性、跨越性的提高。這是學科規律,我們必須遵守。
那么我們可以做點什么呢?可以升格,通過升格的方式,把學生業已形成的寫作能力再往上拔一點,讓學生高考作文成績在自己已有的程度上再上升個幾分,就已經是善莫大焉。
那么,我們又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考前巔峰體驗”呢?
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各個分數階段學生作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存在問題。
我們從四十分開始。
學生作文到不了四十分,主要是審題審不準的問題,所以我們在《考前38天特別指導》里如是說:
到了四十五分,主要的問題變成了段落層次感不清的問題:
四十五到五十分,主要的問題就是不是大的段落段結構,而是段中結構不明晰的問題了:
五十分處有非常危險的陰溝!如果不改,很可能招致閱卷老師的反感,分數不升反降:
五十三分以上還想有提高,那就要再次拔高立意了:
這就是所謂的“考前必須要有的一次巔峰體驗”,相信有過這樣“巔峰體驗”的考生,會認真審視自己寫過的作文,明白自己的寫作問題缺陷,在高考考場上,也能寫出比自己最好水平更高上幾分的作文來。
如此“巔峰體驗”何處有?盡在《考前38天作文特別指導》。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