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消息,2016的圍棋人機大戰讓人類看到了人工智能的無限可能。今天,創新工程聯合傳茂文化決定啟動一場“AI人機共創寫作”的實驗來探尋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之間的交集——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共生紀》正式啟動。

《共生紀》將集結國內11位新銳作家。在2020年最后的兩個月時間里,人類作家與AI算法將圍繞環保、人機關系、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

人工智能會怎樣影響人類文學創作?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如何相互激發創作靈感?《共生紀》將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之旅。

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共生紀》正式啟動

據悉,《共生紀》所使用的AI寫作程序源于創新工場 2020人工智能訓練營中的大學生創新項目“AI科幻世界”。內核模型由創新工場AI工程院的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基于預訓練技術的超大規模中文生成模型,模型規模與的GPT-2 相當。香港中文大學( 深圳)數據科學學院副教授,創新工場大灣區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宋彥博士主持了這一科研項目。

“今天包括人工智能在那的很多技術都在一個巨大的門面前徘徊。人工智能如何從感知世界跨越到認知世界,是研究者面臨的最大挑戰。”創新工場AI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認為,GPT預訓練語言模型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跨越技術門檻的曙光。

對于此次啟動人機共創文學作品的實驗,王詠剛表示,AI算法為我們提供了一面前所未有的,關乎科學邏輯、語言本質、文本規律的鏡子。人機共創這種全新的體驗在前沿科技與文藝創作兩個維度都具有重要的探索和實驗價值。科技思維與文藝思維的碰撞,提供了一種探尋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之間的邊界與交集,展望人類未來各種可能性的前沿視角。

此次《共生紀》實驗邀請了11位國內新銳科幻作家參與,他們分別是:陳楸帆(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18次星云獎得主、中宣部文化名家)、小白(知名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賈立元(星云獎得主、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分形橙子(冷湖獎、晨星獎得主)、凌晨(銀河獎得主)、顧適(星云獎得主)、王元(晉康獎得主)、吳霜(星云獎得主)、張凡(釣魚城科幻創始人、科幻博士)、王迎(新生代科幻作者)、蘇潔涵(新生代科幻譯者)。

據悉,陳楸帆等作家的人機共創作品將在《共生紀》官網、知乎、微博平臺每周進行更新。大家可以第一時間了解人機共創寫作的“味道”。

這里,也嘗試了一把人機共創寫作,選擇“寫作風格”、輸入故事背景、決定“角色列表”后,人工輸入第一段文字“人工智能中了病毒”文筆如何,大家自己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