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想隆重介紹一位崇明的老師
他的體育課上,學生不僅要學會跑、跳、投等基本技能,還會打籃球賽;新老師入職幾年就有機會成為“名師”……在崇明,有這樣一位體育教研員,他的體育課既專業(yè)又有料,更難得的是,他還在教學生涯中當了8年班主任,受到學生和家長認可。
他,就是區(qū)瀛洲名師、區(qū)教育學院體育教研員朱利榮。30余年體育教育生涯,他從鄉(xiāng)村學校走進教育學院,不管是一線教學還是教研工作,他都堅守立德樹人的主陣地,不遺余力育新人。
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
談起33年的體育教育生涯,朱利榮打開了話匣子。
1990年,從華東師范大學畢業(yè)的朱利榮,被分配到崇明新河中學擔任體育老師。從踏上從教之路的那天開始,他便有一個執(zhí)念: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yè),不斷進取,為每一個學生的體質健康負責。
剛從教沒幾年,學校領導在朱利榮身上看到了一股拼勁兒,希望他能擔任班主任。“校領導既然能讓我來帶班,就肯定是信任我,憑著這份信任,我也要把這個事情做好。”朱利榮十分注重以體育人,不僅教會學生運動技能,更注重他們身體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在運動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
“嚴而愛”,是他的班級管理之道。有課沒課,他大部分時間都耗在班級里,甚至放學后他也會電話詢問學生情況,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對于一些“問題少年”,他則傾注了更多心血。他回憶,在一次校期末考試中,一名學生違反了校規(guī)。“考得不理想沒關系,但品行一定要端正!”朱利榮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便立馬找到他,對其進行了思想教育,同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在大家的關心教育下,這名孩子沒有走上歪路,現(xiàn)已成家立業(yè)。男孩心存感激,如今經(jīng)常回鄉(xiāng)看望朱利榮。“謝謝您,朱老師。如果不是您,我不知道現(xiàn)在的自己會怎樣。”
扎根基層學校21年,朱利榮接觸過不少調皮學生,其中大多數(shù)都被他的責任和真心所感化,最終選擇“回歸”。“你付出的愛學生們肯定能感受到,也一定會把這份信任感傳達給家長。”憑著一顆責任心,他將不少即將走偏的學生拉回了正道。
讓孩子養(yǎng)成終身體育習慣
任教期間,朱利榮堅持立德樹人,重視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逐步形成了“以學定教、問題導向、創(chuàng)設情景、品德培養(yǎng)”的教學特色。在他看來,體育教學模式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根據(jù)課程內容、學生情況及教師特長等諸多因素確定,注重教師引導,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師生在課堂上的積極互動,在碰撞交流中共同提升和拓展體育教學改革的智慧。
“我舉個例子,比如籃球課,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跑、跳、投等基本技能,更要教會學生將技能本領運用在真實情境中,真正會打籃球。”他說。
2021年4月,教育部提出要“著力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學校要對體育家庭作業(yè)加強指導”,為了1小時校外鍛煉,朱利榮沒少費心思。經(jīng)過一番思索,他設立課題《課內外一體化背景下,體育作業(yè)設計與實施的實踐研究》,在他的指引下,學校體育教研組成員進行了一次開拓性的嘗試。“體育回家作業(yè)目的并不是作業(yè),而是對學生運動習慣的培養(yǎng)和促成;作業(yè)也非一張簡單的清單鍛煉內容,練習內容也要隨學生能力不斷迭代更新。”朱利榮介紹,“我們在崇明13所學校開展實驗性研究,通過App為不同年級學生制定了不同的體育鍛煉計劃。”
“看孩子們邊學邊做,興致勃勃,我也挺高興的。”他說,體育伴隨著人的一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孩子真正愛上體育課,養(yǎng)成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
持續(xù)學習,不斷探索。他還先后參加了上海市學科德育實訓基地、上海市體育學科帶頭人后備人選海外(美國)培訓等,并參與了多項市級研究項目,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曾獲全國第四屆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全國第六屆學校體育科學論文評比一等獎、全國學科德育精品課程、上海市“十佳”陽光體育教師、上海市園丁獎等榮譽。
既育新人又出高徒
2011年,朱利榮任職為區(qū)教育學院中學體育教研員,從“學生的老師”變成了“老師的老師”。擔任教研員以來,他承擔起崇明體育教師培訓、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培訓等任務,在教育一線推動崇明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曾參與多項市級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參編《單元教學設計》《初中體育教材》《學科德育指導意見》等著作。
工作中,他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學生的變化。“尤其在上課的時候,以前的學生和現(xiàn)在的學生完全不一樣。現(xiàn)在的學生,接收到的訊息更多元,作為老師,不能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要注重師生互動,用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時代在變,學生在變,老師也必須跟著變。”朱利榮說。
對自己,朱利榮同樣嚴格,作為教研員,這兩年來他堅持去基層學校上“家常課”,這“家常課”不僅是上給學生聽的,也是讓教師來學的。
結對老師陳新宇是崇明區(qū)實驗中學一名青年體育教師,從教僅僅四年,就獲得了崇明區(qū)中青年教師評比二等獎。“我們跟著朱老師學到了很多教學思路,現(xiàn)在感覺有點門道了,能把握課堂的節(jié)奏和重點了。”基層教師的反饋讓朱利榮倍感欣慰。
在他的帶領下,不少青年體育教師在專業(yè)方面迅速成長:有在課堂教學上出精品的,有在全國課堂教學評比中獲二、三等獎的,有的成了可以獨當一面的骨干教師……如今,作為“崇明區(qū)第五輪中小學體育工作室”主持人,朱利榮又一次帶領一批青年教師,探索全新的專業(yè)成長和專業(yè)化發(fā)展之路,同時也引領和帶動本地區(qū)同學科教學共同發(fā)展。
“無論在哪里,我始終想為鄉(xiāng)村教育做些實實在在的事,助力孩子們健康成長。”采訪結束,朱利榮回到辦公室,又埋頭研究新的教材編寫。
記者:季佳倩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wǎng)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