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咱們都離不開各種智能工具,有的朋友甚至一覺醒來,身邊就多了不少“AI小助手”。它們的確讓生活和工作都方便了不少,可也有不少人動了歪腦筋,拿AI來制造一些真假難辨的信息。作為吃瓜群眾,咱們最怕的就是分不清哪些是“AI的惡作劇”,哪些是真可靠的消息。所以,學會一點辨別AI圖片、文字、聲音的小技巧,還真有點像給自己配上一雙“火眼金睛”!

比如說AI生成的圖片,有時看上去特別逼真,但總會露出馬腳。你發現沒,有的圖片五官有點怪,或者某些細節像P得太過頭,比如手指數量不對、耳朵稀奇古怪,還有陰影和光線也對不上,怎么看怎么讓人覺得別扭。就像之前朋友給我看某明星“親自拍照”照,笑得眉毛都快飄到天花板上去了,一看就知道是AI“魔法”太猛。

再說文字。AI寫東西,表面看挺流暢,但細看會發現有些詞句用得沒啥溫度,有點“機械感”,經常自說自話,遇見“人情味”就卡殼了。有時候行文邏輯也混亂,像是東拼西湊出來的。網絡上那些“XX親口承認XXX”的熱搜,有時候點進去,覺得哪兒都不對。其實那些大多是AI幫著造出來的“新聞”。

還有聲音,現在AI連“變聲”都能做到八九不離十。不過仔細聽就能發現,有些AI合成的聲音缺乏情感波動,笑點、停頓都卡在同一個節拍,聽久了甚至有種“塑料普通話”的感覺。有次我在群里聽到一段“名人講話”,結果越聽越覺得假,后來一查,果然是合成的。

說白了,遇到可疑的圖片、視頻或者音頻,別光憑第一印象就信得死死的。多角度查一查,比如用圖片反搜、查找原始新聞來源,終于能分辨個大概。畢竟,現在AI可以造夢,但咱們可不能被夢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