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寫文章的套路_chatgpt寫作描述_日本人寫作業

圖∣《哆啦A夢--模范寫信筆》

前幾日,恩師曾向我發來一條關于的文章,擔心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會給我們這些文字工作者的工作帶來威脅。我當即判斷:“AI的文字創作不可能替代人類的文字創作?!边@也許是具有“悲觀主義”傾向的我發表的最樂觀的宣言。

01

# AI寫作# 日本早就開始了

?逐步崛起的AI小說創作團隊

2022年2月,第9次“星新一文學獎”公布,作家“葦沢かもめ”憑借與AI合著的微型小說《你在那里嗎?》奪得“一般部門優秀獎”,這也是日本小說史上第一次有AI參與的作品拿到獎項,引起了不小的社會轟動。

然而,這并不是第一次AI創作在小說界嶄露頭角。

說到此,不得不提一個日本人工智能界家喻戶曉的研究隊伍:“反復無常的人工智能工程之是作家呀”(以下簡稱“作家團隊”)。

看名字也能知道這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團隊。

團隊的中心成員--松原仁教授是日本人工智能學會會長,曾擔任東京大學AI中心教授,被譽為“日本人工智能研究第一人”。一直從事人工智能游戲研究的松原教授在棋牌類機器人方面有著豐富的研究經驗,而向文學領域進擊的契機源于和科幻小說作家“星新一”的次女“星マリナ”的相遇。

在朋友的介紹下,星マリナ和松原教授見面請教關于設立以星新一冠名的文學獎的相關事宜。談笑風生中,松原的一句玩笑話:“說不定也可以讓AI寫文章”受到星マリナ的極大鼓勵,對方還承諾倘若松原教授真的展開相關研究,將極力支持。

這讓松原教授備受鼓舞。2012年,松原教授組建了“作家團隊”團隊,潛心開發AI創作小說的系統。經過3年的磨礪,團隊終于創作出比較成熟的作品,于2015年第一次報名了“星新一文學獎”,并于2016年3月憑借《電腦寫小說的那一天》和《我的工作是......》兩部作品通過了第3次“星新一文學獎”的第一次審查。雖然這兩部作品沒有通過最終審查,但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科幻作家長谷敏司甚至評價道:“對小說的完成度之高表示震驚?!?/p>

同一年,憑借AI作品參賽的還有另外一支團隊--東京大學鳥海不二夫準教授率領的“人狼智能工程團隊”(以下簡稱“人狼團隊”。該團隊同樣選取了兩個作品進行參賽,但同樣沒有通過終審。

有趣的是,兩支團隊在創作方面的工序完全相反--“作家團隊”的創作過程是,先由人類作家架構好大概的故事結構和情節,之后再拜托給AI系統,將其文章化。

而“人狼團隊”則是讓多方AI系統進行狼人殺游戲,游戲的記錄則自動視為AI自行生產出來的故事情節,之后再由人類作家對故事情節進行挑選和刪減并進行語言上的修飾潤色,完成創作。

兩支團隊在此次交鋒后,意識到了合作的必要性,打算通過技術上的“優勢互補”將AI創作的比例最大化,并在2017年的第4次星新一獎創作大賽上提交了合作作品:《人狼智力測定》,但遺憾的是沒有入圍。

?將AI作品納入參賽作品的文學獎

AI創作的作品能夠取得如此成就,離不開優秀的開發團隊,也離不開對AI作品如此包容的文學作品比賽。前文一直提到的“星新一文學獎”無疑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學獎?!靶切乱晃膶W獎”是由日本經濟新聞社于2013年開始主辦的文學作品獎,旨在“發掘以理科知識為背景構思的優秀短篇小說”。

而此文學獎之名的持有者--星新一,是日本現代科幻小說界神一樣的存在。星新一,被譽為“日本微型小說鼻祖”,一生創作了1000多篇微型小說chatgpt寫作描述,可謂是百年難遇的怪才。

日本人寫作業_chatgpt寫作描述_日本人寫文章的套路

圖∣星新一像 圖片來源于星新一官方網絡

星新一的作品構思奇巧,風格獨特,令人耳目一新。其創作的微型小說字數一般都限定在4000字左右,非凡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他能夠在如此短小精悍的篇幅內流暢的完成文章的“起承轉合”,開頭引人入勝,結尾耐人尋味。簡單明快的敘事風格,恰到好處的“留白”讓星新一的作品有著無窮魔力。不到一杯咖啡的時間,足以讓你在他的作品體驗超日常的夢幻之旅。

星新一的作品當中,經常有AI登場。《反復無常的機器人》《微暗星球》《波格小妹》......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一部分還被改編成了短篇電視劇,于去年開播。

日本人寫作業_日本人寫文章的套路_chatgpt寫作描述

圖∣《星新一的不可思議短劇》海報。圖片源于日本網絡

而“星新一文學獎”的作品征集公告,更是早已將“AI”納入了參賽對象內。

尤其是去年公布的征集要領曾表示“當作者是AI時,需要設立作者的監護者或代理人,并有可能請代理人詳細說明創作過程。當作者是人類但創作過程利用了AI技術時,不會對作品審查帶來影響,該信息也不會透露給審查員。”

有趣的是,公告還聲明“除AI以外,本次評審還接受任何非人類創作的作品。”公告一出,立即引起熱議,很多星新一的粉絲評價道,“此公告本身即是一篇科幻微型小說”,“簡直就是星新一的世界本身”。

除“星新一文學獎”外,去年開始設立的“AI 文學獎”也值得一提。據說該獎是日本史上最早的“人機合作”文學獎。在去年的第一次“AI 文學獎”上,主辦方共募集到來自10多歲-70多歲人群的共計389部作品,因反響良好,主辦方已經在籌辦第二次活動了。

和“星新一文學獎”不同的是,該文學獎明確規定以“使用‘AI .0’進行創作的作品”為募集對象?!癆I .0”是人氣音樂游戲“《音調領域》(Tone )”的制作人Sta在的配合下于2021年秋上架的日本最大規模AI故事創作軟件,該軟件上架后立即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門話題。

02

# AI寫作# 如何操作?

理清AI“執筆”小說的創作機制是我們思考“AI寫作”能否代替“人類寫作”的關鍵。遺憾的是,目前完成度比較高的參賽作品當中,沒有一個是由AI獨立完成的?!白骷覉F隊”的核心成員--松原教授也坦白承認,目前的創作由AI擔任的部分只有2成,其余8成都是靠人類完成的。而AI和人類的具體工作分擔情況,視AI程序機制而定。

?“作家團隊”

首先,以“作家團隊”開發的程序為例?!白骷覉F隊”的程序的核心目標是對作家“星新一”的作品進行高度模仿。在初始階段,創作團隊讓AI讀取了星新一的1000多部作品,然后由松原教授將故事框架和情節寫入程序,并經過AI持續不斷的機器學習(ML)和深度學習(DL),生產出形似星新一風格的文章體。

通過對星新一作品本身或星新一作品的相關研究進行透徹分析,創作團隊不斷精煉出星新一式的文章結構和故事框架。此外,通過對星新一小說的語言進行拆解和定量性分析,AI還可以把握星新一在敘事過程當中慣用的詞匯,以及句子的長度,這些都是體現星新一文風特點的關鍵因素。

經過反復的試錯,“作家團隊”開發的程序,終于跨過初始階段,開始向“星新一獎”進擊。由于初始階段的故事框架和語言素材都直接源于星新一的小說,因此按照守恒定律的觀點來看,生產出來的作品終究不過是以星新一文本庫為骨肉拼接而成的“科學怪人”一般的存在,不具有原創性。

為跨過這道障礙,“作家團隊”采取了“人類構思,AI撰寫”的分工合作模式。比如“作家團隊”在第三次“星新一文學獎”上的入圍作品《電腦寫小說的那一天》就是先由人將故事大概的結構和情節構思好,寫成文章,之后再由AI將文章拆解,將其中的“語言部件”進行自由替換,經過邏輯是否跳躍、語境是否合適等多方面審查,最終篩選出和人類書寫最為接近的文章。

簡單來說,故事的創作來源于人類體驗,AI負責的只是語言處理和表達。

?“人狼團隊”

正如其名,這是一個研究AI玩狼人殺的團隊。

狼人殺游戲和AI已經取得良好成績的很多棋牌類游戲一樣,是一款極具策略性的,對邏輯推理能力要求比較高的游戲。

而獨特的規則和形式又巧妙的將狼人殺游戲和普通棋牌類游戲區別開來。首先,狼人殺游戲和西洋棋、圍棋等完全信息博弈游戲不同,屬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游戲,游戲各方對于信息的把握是不對稱的,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意外性。其次,這款游戲對于玩家的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身體語言讀取能力有很高要求,這同樣是人類對AI抱有的期待。

正如前文所說,“人狼團隊”在小說創作當中的“人機合作”和“作家團隊”剛好相反。開發團隊將機器玩家們在狼人殺的對戰過程進行詳細記錄,記錄本身就成為了小說的故事和情節。由于狼人殺游戲本身就是一款關于“欺騙與被欺騙”“信任與被信任”的“懸疑游戲”,玩家的體驗原本就具有故事性,而對戰過程當中出現的困境、猜疑、意外、反轉更是為故事的情節增添了很多魅力。之后再由人類作家為架構好的故事在語言上進行精雕細琢。

簡單來說,故事的創作來源于“AI的經驗”,人類負責的是對AI經驗的觀察、記錄和語言表達。

?AI

AI 和Chat GPT類似,也是一個基于GPT-3( Pre- -3)的自然語言處理AI。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給定前文就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設定自動生成后文的機器人。開發者曾讓AI 讀取了左右的語料庫,收集了大量數據對其進行訓練。其原理是通過大量分析文章把握各種詞匯之間的搭配概率,從而按照概率從前一個詞匯推算出后置的詞匯,連續不斷的生成詞、句、文。除此之外,在對機器進行初級訓練之后,開發者通過使AI 大量閱讀“青空文庫”數據或其他小說文本從而對機器進行微調整,讓其更具有專業性,成為小說書寫專用AI。

由于技術限制,AI 生產出來的文章并不完美。比如有時同一篇文章中會出現重復的語句,有時詞匯的選擇會過于隨機從而使文章整體支離破碎。使用者雖然可以通過對AI 進行進一步設定改善這些問題,但即便如此AI 的傳作距離“人類一般的創作“還是有不小的距離。更何況,這種靠詞匯搭配概率的文本生產方式對于生產出來的信息的真實性不具備判斷能力,因此很多時候看似合理的文章,其中的信息卻是有悖事實的。

雖然機器本身目前存在缺陷,但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類已經快速掌握如何避開缺陷chatgpt寫作描述,巧妙的利用機器。比如很多作家會把AI 當作一個巨大的點子庫,文思枯竭之時,只要輸入一個簡單的想法或寫了一半的文本,AI 就會順著前文展開各式各樣的創作,作家由此獲得創作的靈感。雖然某些展開是有悖常理、支離破碎的,但正是這樣的書寫,才能幫助人突破固有思維的局限,生產出更不拘一格、天馬行空的作品,至于在結構、邏輯和語境上的調整工作,就要留給作家了。除此之外,還有人會讓AI 幫忙構思菜單,穿搭等,AI 成了人們陷入靈感泥沼時,將人從中拉出的藤蔓。

03

# AI寫作# 為何不能代替人類?

?AI 文學和人類文學究竟有何不同

雖然介紹了很多AI寫作軟件程序,但沒有一款是可以百分之百脫離人類,獨自完成創作的。有人或許會說這是因為目前的AI仍處于初級階段,等技術方面進一步完善,對AI的訓練不斷精進之后,總有一天會達到量變到質變的效果,取代人類寫作。但對這一點,筆者仍然抱有懷疑態度。這主要源于筆者對“文學”概念、意義的思考和對AI倫理問題方面的擔憂。

雖然“文學”本身是一個被建構的流動性概念,很難被定義,但為了展開論述,我不得不借各位名家之口,對文學進行一個粗略的定義。我國著名哲學史研究家容肇祖曾例舉過文學的四大要素,即:情緒()、想象()、思想()和形式(form)【1】。之后凌獨見、周作人、汪祖華等人對文學下的定義均不脫此四要素【2】。

基于現在的AI語言處理系統,筆者對于AI寫作在形式上的表現充滿信心。至于其他方面,機器有可能做到無限接近于人類,或和人類產生互補,但恐怕難以做到“代替人類”。

因為自我意識和情感的有無是AI和人類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

首先是思想方面。AI當然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習生產出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但不得不承認,由于意識領域的空白,AI在自主思考方面始終存在漏洞,很難靠一己之力填滿。也就是說,AI可以將既存的思想進行整合和輸出,但沒有辦法結合自身體驗和對世界的感知生產出帶有其自身個體性的思想。

其次是想象方面。毋庸置疑,變幻莫測的語言風格,跳脫人類思維框架的“胡言亂語”,這些都是AI“與生俱來”的才能,是可以和人類想象媲美甚至超越人類想象的重要財富。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人類個體的意識生活和被壓抑的“無意識”也是不可取代的想象力來源。

人的意識生活可作為文學想象力的源泉這一點無需贅述,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說的就是這一點。而著名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創作是一種無意識活動,作家的創作活動正如正常人做夢一般,這一觀點為風靡20世紀的“意識流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3】。而弗洛伊德的弟子榮格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是一種由遺傳塑造的無數同類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淀的人類普遍精神,是文學創作的根源。無論怎樣,上述所提到的任何一種有關人類意識/無意識的想象力來源都不是僅僅靠自然語言處理AI可以獲取的。

最后是情感。文學創作的動機和過程都離不開情感。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文學書寫,都可以盡量以客觀的形式展現出來,然而研究動機和創作念頭一定是包含主觀情感意向的。

比如在學術方面chatgpt寫作描述,深切感受到傳統性別、家庭觀念給個體帶來的痛苦的筆者,曾經想通過家庭性別研究幫助到同樣受困于此的人。而在文學方面,筆者則希望傳遞并表達出自己對于世界的感知和疑惑,抒發積壓已久又無處安放的情感。

此外,對周遭事物的共情同樣是創作素材的重要來源。只能有一次人生的小說家,卻能譜寫出千百種人生的秘訣,就在于強大的共情能力。雖然我們不可能將所有人的人生都活一遍,但可以痛人之所痛,這一點,是AI無法做到的。

綜上所述,意識和情感的缺乏是目前AI寫作沒有辦法完全替代人類寫作的重要原因。

但如果有朝一日,人類發明出了具備意識和情感的寫作機器人呢?對此,筆者仍持消極看法。人類對寫作機器人的研發原本是為了生產出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但若賦予機器人意識和情感,相應而來的是,機器人必定也會出現屬于自己的需求,其工具性也會降低。從倫理和責任角度出發,人類也要滿足機器人的需求,結果就是,人們不但沒有減少工作,反而增添了更多的工作。

這是一個有趣的悖論。為使機器能夠替代人做更多的工作,人類不得不讓機器最大化地接近于人,但一旦越過峰值,達到質變的話,我們就創造出了人類本身,也無從談起“機器代人工作”之類的話了。

日本人寫文章的套路_chatgpt寫作描述_日本人寫作業

圖∣《哆啦A夢--人類制造機》

AI不能替代人≠AI不如人

雖然為AI寫作潑了很多冷水,但并不代表筆者不看好AI寫作。相反,筆者對AI寫作持歡迎態度。

筆者并不認為AI不能替代人就代表AI“技不如人”。如前文所述,AI運行模式和人類大腦運行模式的“微妙的差異性”恰恰成為AI的獨特之處。這能夠使AI突破人類的框架,高效率地創作出人類不能創作的作品,這也是其強大的存在意義。

其次,作為人類發明的一種“新的存在?!北厝话殡S一種新的存在體驗。雖然機器本身沒有辦法意識、感知這種體驗,但人類可以像“人狼團隊”那樣,記錄下機器的經驗,并植入想象。

人類既可以作為一個觀察者,也可以作為一個互動者,記錄下機器的“生活史”,譜寫非人類的思想篇章。

相信在人類與機器的互動當中,會誕生各種各樣的經驗,這些都將為“后人類時代”的文字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話題和靈感,豐富人類和非人類的文化資源。

筆者也期待和AI同事相輔相成,共同創作的那一天。

參考文獻:

【1】容肇祖,1935,《中國文學史大綱》

【2】余來明,2017,《“文學”概念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3】吳光遠,徐萬里,2005《弗洛伊德:欲望決定命運》

封面圖片來自于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