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哲學基礎是:休謨之問+維特根斯坦思想。

休謨之問:從事實中能否推出價值?

維特根斯坦前后兩個階段思想:第一階段,是理性建構主義,希望通過類似喬姆斯基文法一樣去構建我們的語言系統chatgpt哲學,實現準確/無歧義;第二階段是經驗主義,維特根斯坦認為這種事實歸納加實踐推理才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

chatgpt哲學_哲學基礎是唯心主義_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

附錄一:

休謨之問,即所謂從“是”能否推出“應該”chatgpt哲學,也即“事實”命題能否推導出“價值”命題,它是休謨提出的一個著名問題。這個問題在西方近代哲學史上占據重要位置,許多著名哲學家紛紛介入,但終未有效破解。

休莫問題實際上集中反映了事實與價值的關系問題,集中反映了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關系問題,也集中反映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問題,因此徹底解決休莫問題將會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產生十分巨大的影響。

附錄二:

維特根斯坦在其第一部著作《邏輯哲學論》中對世界和語言進行了分層描述和映射,即世界的結構是:對象—事態—事實—世界,而人類語言的結構是:名稱—基本命題—命題—語言,其中對象與名稱、事態與基本命題、事實與命題、世界與語言是相互對應的,比如一個茶杯,在世界中是一個對象,在語言中就是一個名稱;“一個茶杯放在桌子上”在世界中是一個事態,反映茶杯與桌子兩個對象的關系,在語言中就是一個基本命題,該基本命題是現實茶杯與桌子的圖象;“一個茶杯放在桌子上,桌子在房間里面”在世界中是一個事實,反映茶杯與桌子、桌子與房間兩組對象的關系chatgpt哲學,在語言中就是一個命題,該命題是現實茶杯與桌子、桌子與房間的圖象;世界就是由眾多的事實構成的,語言是由命題構成的;這樣世界的結構就與語言的結構完美地對應起來了。但是后來,維特根斯坦發現這個思想有問題,僅僅有世界與語言的對應結構是很難反映出真實性的,于是他在去世后發表的另一本著作《哲學研究》中又提出了三個概念,即語言游戲、生活現象、非家族相似性,通過這三個概念他提出了在邏輯之外的“指稱”問題,也就是他所謂的 “不可言說的”、“應保持沉默”之物。實際上,他發現了人類思維中存在著“世界”、“語言”之外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這與愛因斯坦描述邏輯與想象差異的名言:“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will take you ”(邏輯會把你從A帶到B,想象力會把你帶到任何地方)一語極其相似。同時,從人機環境系統的角度來看,這也印證了東方智慧中的一句名言:“人算不如天算”,也即:人只有智能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