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作為內容行業從業者,試用后,發現AI要消滅的是整個內容創作》評論區,標題為小編添加】

我真的想很認真解釋一下~我用過之后~我得出的結論是ai至少可預測的階段不可能替代人的創作。

但是,我們陷入了一個誤區。就是ai只有能夠真的創作的時候才是殺手。實際上,ai很可能改變創作與受眾的身份。我完全可以以我自己為創作的主體,但是通過ai 我可以無視創意,點子,設定,技法,傳播,成本,效率,受眾喜好這些問題,讓ai僅配合我一個人創作。

就像牙買加的文盲音樂家靠合成器采樣器和電腦編曲軟件剪切loop采樣照樣能制作出獨具風格的音樂一樣。內容創作的嘗試閾值被降到了0,而因為是只面相自身的內向的創作,又導致這樣的內容實際大家不選擇傳播,而傳播的價值,公共內容的價值也不彰顯了。

我們詬病算法短視頻不是因為算法時代大家創作能力低了,而是創作門檻降低導致大量冗余內容上線的同時,算法引導了一種面相算法的創作。很多創作人創作的對象不是受眾,而是算法。我怎么讓算法讀懂我的內容比我的內容好更重要了。

而創作進入與共創的階段,就完全沒有受眾了,因為受眾和創作者合而為一了。我要看什么我自己創作給我自己看的時代。ai代替的不是“我”,ai代替了“別人”。

再說說繪畫ai。繪畫ai最大的創作門檻在教會ai讀懂你到底要什么。只要看一看ai創作的描述,就知道引導ai作畫需要的創意和精心程度和真的自己畫是一個量級的。

但是最大的不同,是他的創作并不精致,但是他能輕易的讀懂你的提問和要求,包括上下午,包括你話里的重點。

而我們又知道,當前融媒體創作的基礎,其實是文字描述。寫小說得有個框架,畫漫畫得有個故事和設定,做視頻得有個腳本和分鏡。一旦語言描述的理解被打通,那這些內容的聯合,迭代,技術進步,只是訓練的時間問題。